12月15日,BNIC专家研讨会在珠海顺利举行!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万例早产儿,且这一数字仍在上升;我国每年有万早产儿出生,居世界第二位[1]。而随着围产医学和重症监护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小胎龄、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得以存活,营养管理成为提高早产儿生命质量的重要工作之一。

12月15日,在珠海召开的“BNIC(BetterNutritionforInfantandChild)专家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婴幼儿营养相关领域的专家相聚珠海,共同探讨早产儿的营养管理问题。

上海交通大医院朱建幸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营养学汪之顼教授

上海交通大医院朱建幸教授和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汪之顼教授共同担任此次会议主席。同时,会议邀请了医院庄思齐教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组长毛萌教授、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苏宜香教授等共同见证了此次盛会。

热点话题分享

朱建幸教授:追赶性生长需要一个平衡点

合理喂养是降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干预措施[2]。但在进行早产儿喂养、实现追赶性生长时还必须权衡利弊。

虽然增加营养量的追赶性生长和一定时间内较好的神经发育结果有关[3,4],但早期体重增长较快和成人期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增高、肥胖包括体脂过多和脂肪分布异常、CVD(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也有关。[5-9]

早产儿的营养强化具有个体差异,"这需要我们找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朱建幸教授表示。

庄思齐教授:晚期早产儿,“大自然未完成的杰作”

医院庄思齐教授

在早产儿个体化的营养策略中,有一个重要群体——晚期早产儿,约占早产儿的70%左右。美国妇产科学会指出:晚期早产儿明显增加是早产儿出生率增加的原因之一[10]。

虽然晚期早产儿的体型大小与足月儿相似,却不能将他们当做发育基本成熟的个体,庄思齐教授谈到。由于组织器官发育和生理代谢功能不成熟,晚期早产儿出生后的发病率、死亡率和新生儿期再入院率均比足月儿高[11-14];另外,晚期早产儿还会出现低血糖和喂养困难等风险,他们的远期神经行为发育障碍亦高于足月儿[15,16]。

所以满足晚期早产儿的营养需求也非常重要,母乳喂养是最佳选择、必要时强化母乳;在母乳喂养不足时,可考虑使用过渡配方奶进行喂养,保证晚期早产儿足够的能量、蛋白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供应,包括DHA和ARA等大脑发育必须的营养素,以避免神经系统损害,改善远期预后[11]。

分组圆桌讨论

在两位教授精彩的学术报告分享之后,与会专家们又分别以刘俐教授、曹云教授、郑军教授、崔其亮教授为组长,分组就早产儿营养管理领域备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aochanera.com/zcewy/17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