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3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黄珍珍5月11日,首届“长三角民政论坛”在上海举行。当天,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四省市民政部门签署合作备忘录,决定全面实施战略合作,将四省市民政事业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其中,“社会养老服务业发展”被确定为首个区域合作项目。论坛聚焦区域养老,长三角共同面临哪些老龄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老龄化问题,成为本次论坛讨论焦点。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老龄化率最高的地区。据统计,截至年底,长三角三省一市老年人口共万人,占总户籍人口的20.79%,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江苏、浙江老龄化程度位列全国前六。此外,长三角同样面临着家庭“小型化”问题,上海户均2.49人,浙江户均2.64人,江苏户均2.94人,安徽户均3.09人,均低于全国的3.10人。“老龄化程度升高,家庭照护能力趋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浙江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认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正处于‘边富边老’的特殊时期。三省一市人均GDP已达8.72万元,处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年到年,浙江老龄化率从16.33%发展到21.77%,人均GDP从6.84万元提高到9.21万元。这意味着老人们对养老服务品质要求更高,容易接受生态养老、健康养老、旅居式养老等多元模式,但社会福利制度仍然在进一步健全之中。长三角民政论坛四省市签约仪式现场。夏学民摄打破区域养老发展壁垒,推动异地养老政策“通关”加快发展养老服务迫在眉睫。四省市代表认为,在养老服务业发展中各具地方特色,四省市可以通过深化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新时代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本次论坛将“社会养老服务业发展”确定为首个区域合作项目。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信息技术业、健康服务业、保险业等高端服务业发达,成为孕育智慧养老、健康养老的良好土壤。此外,三省一市养老服务的基本设施、基本制度、基本项目均属完备,同时长三角地区汇聚大批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这些都是长三角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与会人士认为,应当在长三角地区建设一个开放、交融的养老服务市场,打破区域市场壁垒,促进社会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有序自由流动,推动养老服务信息互通、信用体系互认;应当营造一个让老年人受益的制度环境。以老年人需求为中心,加强规划联动,推动长三角区域内异地居住的老年人养老政策“通关”。进一步畅通服务渠道,为老年人自主选择合适的养老服务地点和服务方式提供便利。为便利异地养老,四省市民政部门将以推动异地结算为目标,研究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异地结算机制。同时,共建“敬老卡联盟”,方便老年人共享优待和服务资源;深化“养老顾问”,构建区域养老信息咨询、信息发布及行业服务管理平台,实现养老信息互通,推进区域内老年人异地养老“前台畅通无阻、后台加速对接联通”。论坛上,浙江省民政厅提出倡议——一、消除融合发展政策障碍。多方推动、共同发力,实现长三角地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和其他老年优待政策对接,让异地养老生活享受多种便利、没有后顾之忧。二、建立开放公平养老市场。破除跨区域养老服务要素流通壁垒,促进养老资金、养老人才、养老品牌顺畅流动,推动形成一批长三角养老服务知名品牌。三、形成养老信息互联互通。共同研究“互联网+养老”的突破方向与实现路径,加强养老服务数据库建设,推进智慧养老。加大信息共享,做到养老服务培训结果、老年人身体状况评估、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等结果互认,实现长三角养老供需对接和资源整合。四、促进多方科研培训合作。促进养老领域科学研究,为学者提供政策、数据等各种便利,加强研究成果的交流共享。研究建立一批长三角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基地,加强养老实务教学,促进养老服务优秀案例普及。五、健全定期工作交流机制。以简便、经济、实效为原则,开展三省一市的省级层面年度工作交流,及时探讨养老工作心得体会、疑虑难点。据了解,除养老服务外,四省市还将聚焦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区治理、社会组织、社会服务等领域,在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方面加强对接与联动;在政策准入、工作标准等方面加强协同;在监督检查、行业监管等方面加强协作。同时探索民政若干领域长三角统一法规或标准的可行性,共同提高公共服务、民生保障水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aochanera.com/zcewy/18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