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朱子来此雅集写在第二届考亭论坛召
提及朱子,南平定是一个绕不开的地方。 朱子一生七十余载,除了外出为官、讲学外,有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在南平度过。朱子理学在此萌芽、发展、集大成。正因如此,南平赢得了“闽邦邹鲁”“道南理窟”的盛誉,武夷山闪耀着“世界文化遗产”的荣光。 武夷精舍(吴心正摄) 金秋十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明确提出“七个着力”要求,其中包括“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聆听历史的回响,感受时代的脉动。当文化传承的“一股春风”吹向闽北大地,南平不遗余力在保护中传承、在挖掘中拓展、在传播中创新、在融合中发展,持续推动着以朱子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高位嫁接”破题谋篇 时过立冬,未觉寒冻,在武夷山五夫镇潭溪旁挺立着的一棵参天古樟,青翠依旧、亭亭如盖。“这是朱子当年亲手栽下的樟树,至今已有多年了……”提起朱子,当地的人们总能简单地介绍上几句,分享与其相关的故事。 朱子手植香樟(张栋华摄)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朱子继承孔孟儒学的道统,为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再一次系统性的继承、整合与创新,集宋代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创立了具有哲学意义的朱子理学,影响中国八百多年,并远播东南亚和欧美等地,成为世界性的学说。 南平是朱子故里、理学圣地,是朱子文化遗存最集中的地区,打造世界级朱子文化品牌,是区域使然、情感使然,更是使命所在、责任所在。 年,福建省委将朱子文化保护建设工作纳入当年工作要点,省委宣传部多次研究加强朱子文化保护建设工作,着力打造福建朱子文化品牌。闻“令”而动的南平,通过并印发了《南平市朱子文化保护建设工作方案》,确定“一区五工程”,即:创建国家级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重点实施保护、学术、交流、教化、传播五大工程。 年,南平市委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市政协主席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印发出台《南平市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朱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方案》,并在当年9月召开的市第六次党代会上提出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标杆”工作目标,着力从更高站位、更新举措、更广渠道、更大格局、更强力度、更实保障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朱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众所周知,朱子学说与孔子思想一脉相承,为进一步将朱子文化打造成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南平持续加强与相关权威机构合作。年5月,南平市朱子文化传承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一行到访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双方就儒家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经验做法进行了深入交谈,并将在课题研究、学术会议、公益公开课、文化研修等方面展开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共同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遗存“根脉”守护传承 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自信的“底气”。而文化自信的“底气”,不仅来自传统的辉煌,还有赖于现实的灿烂。 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境内,有多方摩崖石刻,其中据考证有十余方为朱子题刻。乘竹筏顺溪而行,游玩山水之间,看那岩壁上有楷有隶的字体、大小不一的字形,感受历史印迹与自然山水的相融之美。 记忆、挖掘、守护、传承……漫长的岁月,积淀了厚重的历史和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县县有朱子,处处有遗存”的南平而言,早在年,南平市获得地方立法权后,便将首部实体性地方性法规制定瞄准于全市多处朱子文化遗存。 “对于我们立法人来说,制定首部实体性地方性法规,形同学生第一次参加自主命题作文考试,既是第一部,也是第一步。”诚如时任南平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王敏所说,“首法”的背后,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凝聚着社会各界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aochanera.com/zcehyz/18995.html
- 上一篇文章: 郑大三附院成功举办医学多学科交叉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