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管理专家论坛开讲提升室性早搏规范化
近年来,为积极响应国家在建设“健康中国”中所提出的战略目标,慢病管理被加速提上日程,国内诸多心、脑、糖、肾等专科领域的权威专家积极参与、身体力行,医院从管理层面出发,支持慢病规范化诊疗。而作为慢性病中的高发病种,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水平无疑将直接影响到战略目标的达成度。 近日,由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主办的“健康北京慢病管理专家论坛”于云端成功召开。本次会议主席、首都医科医院的杨新春教授指出,通过多种形式的知识交流来帮助临床医生正确认识疾病、树立科学的疾病诊治观念,有助于带动医院的学习与交流。 会议特别嘉宾、医院丁春华教授以“室性早搏的规范化诊疗和管理”为题,就室性早搏的病因、诊断及治疗等内容与在线的广大基层医师进行了分享和讲解。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室性早搏有何特点? 室性早搏(下文简称“室早”)是由His束及分支以下心室肌的异位兴奋灶提前除极所产生的心室期前收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有证据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早的患者,其死亡率明显增加;当普通人群合并室早时,其病死率较无室早者高3倍;而长程心电图监测研究也表明,次正常心跳中室性早搏频次10次者较≤10次者的猝死率高10倍。 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室早相对高发,并有昼夜节律变化。统计资料表明,室早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4%,且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增加,在>75岁的人群中,室早的发病率就高达69%。而室早的昼夜节律变化具体表现为:大部分人在日间交感神经兴奋性较高的时间增多,亦有部分人群在夜间多发。 从病因角度来看,由于室早的本质为心室肌的提前除极。因此,任何能够导致心室肌提前除极的因素都可成为室早的病因,如无器质性心脏病者的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存在器质性心脏病者(冠心病、心肌病、二尖瓣脱垂等),以及药物等因素。 就临床表现来看,虽然室早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但不同患者的室早症状差异较大。有些患者频发室早却无明显症状,有些患者偶发室早却症状明显,这些症状包括心悸、胸闷、心跳停搏感、乏力、气促、出汗、头晕、黑矇、心绞痛等。目前,室早诊断主要依赖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检查。 认识室早的不良预后危险因素,何时干预有迹可循 一般情况下,室早的预后与室早的发生频率密切相关。偶发室早常见于心脏结构正常的个体,大多不需要进行干预;频发室早常是潜在的心脏基质异常标志,患有心脏疾病则是频发室早预后不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对于频发室早患者(24h>个),应由心血管病医生进一步评估病情,以排除任何潜在的结构性心脏病;若患者室早负荷>20%,应强化随访,这是因为室早负荷>20%是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死亡的高危因素,需特别警惕。 总结来看,室早的风险通常取决于以下六点: ①有无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 ②心功能状态; ③有无遗传性离子通道病; ④有无电解质紊乱(低钾); ⑤是否存在药物过量(洋地黄、抗心律失常药物); ⑥是否存在频发室早,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下降。 临床上,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核磁共振和心室晚电位检查等方式,可有效评估患者病情与预后。 值得注意的是,室早24小时次、复杂室早/非持续性室速、插入性室早等,均是室早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应及时追查病因,以便对患者进行及时干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aochanera.com/zcebg/17844.html
- 上一篇文章: 不止在今天,看见她们的梦想与烦恼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