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16日在云南昆明举行了“中华护理学会全国静脉治疗护理学术交流会议”。

10月16日上午会议重点总结如下:

一、姜小鹰教授在会议上做了精彩的报告,姜小鹰教授提到护理学科的准确定位,教育体系的完善构建及人才队伍的培养,才能使得中华护理学会重返国际护士会。另外,姜小鹰教授还介绍了中华护理杂志,中华护理教育,国际护理科学(英文)的专题策划,这也将代表着国内护理届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

《中华护理杂志》专题策划有:(1)提升临床护理质量方面(护理安全管理,专科护理门诊管理,多学科协作护理,护理信息化应用研究,重大疾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构建与应用效果评价);(2)提升护士职业能力方面(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专科护士的培训效果及管理,提升护士沟通能力,护教协同实践与研究,继续教育/培训评价指标体系构建);(3)改善护士执业环境方面(护理合理人力配置,护士职业发展规划,护理职业防护);(4)重点专科护理研究方面(急危重症护理,新诊疗技术应用护理,中西医结合护理,助产适宜技术与高危产妇护理,早产儿、新生儿护理);(5)社区慢性病管理方面(老年护理服务需求结构,老年护理规范化及体系建设,居家、养老护理,认知障碍护理研究,安宁疗护研究)

二、刘华平教授在会上介绍了国际护士会(ICN)概况和她代表中华护理学会参加年国际护士(ICN)大会相关内容及收获。

三、AndrewJacksonRN在会上进行了精彩的演讲,报告了国外静脉治疗20年的发展史,并报告了输液相关静脉炎的视觉评分表(0级:没有静脉炎迹象,1级:可能是静脉炎的第一个迹象,2级:静脉炎的Early阶段,3级:中阶段静脉炎,4级:晚期静脉炎,5级:血栓性静脉炎晚期)的临床应用。总结了20年的静脉治疗变化为3P:即人people,产品用物products,规章制度policy)。

四、孙红主任护师运用大量的循证证据讲解了国内20年静疗发展史,从输液理念的改革,穿刺工具的变革,穿刺技术的变革,定位技术的变革,输液产品的演进;静疗小组的发展;建立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操作同质化培训,建立培训平台;逐步变化,而未来的发展方向将在继续开展循证研究,更新国内规范和指南,制定特殊人群的指南规范,促进循证研究在临床实践的转化,探索静脉治疗材料,方法与技术的创新与融合等方面。

五、傅荣老师讲解:国内静脉治疗的现状,静脉治疗的风险(年法国学者,年瑞士学者,年瑞典学者均对此有研究)等。

傅老师指出,国内静脉治疗的风险因素为导管堵管,主要原因为机械性、药物性和血栓性堵管,其中血栓性堵管占60%。针对于这个风险,老师讲解了应对措施:(1)建立院内护理SOP流程;(2)患者版和护士版健康教育;(3)建立专业化静疗团队;(4)合理使用静脉输液工具。

总之一句话,安全输液,管理先行。国内外的20年静疗变化,让我们这些一线护士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编者:医院王倩)

精彩内容推荐:

收藏!NPUAP()压力性损伤定义与分级要点内容









































北京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系统检查项目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aochanera.com/zcewy/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