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双胞胎孕25周的准妈妈,

体内埋了30多年的先心“雷”渐渐“引线拉紧”,

医院、医生敢帮她补心,

母胎濒危,怎么办?!

幸好最后遇上了他

全国小儿先心外科知名专家、

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所长陈寄梅教授带领团队

在常温体外循环下极速手术,

一次拯救3条生命。

象这样的生死抢救,

陈寄梅团队仅去年就进行了15次,

更别说一年约例的“普通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

7:20上班,21时下班;

为了随时投入抢救,

在步行10分钟到省医处安家;

为拉近与小患儿距离,

一直保持着可爱的“西瓜头”发型……

这样“又专又萌”的陈寄梅教授,

带领着省心研所迈入先心治疗领域的世界领先行列,

近日当选中宣部公布的第五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

“金刀在手”一年伴多患者战斗于生死第一线

年春节年初一,30多岁的江女士(化姓)终于长舒一口气:自己与腹中双胞胎的3条生命终于安全了!

江女士从不知道自己是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直至怀孕20多周,产检发现房间隔缺损,不能躺下睡觉,走走就气促晕眩。医院、医生敢帮她补心,母胎濒危,最后找到陈寄梅教授。

接收患者后,陈寄梅仅多学科术前大讨论就组织了两次,做足准备工夫;年廿九手术,术中安排特殊药物避免影响双胎后续生长发育,采取常温(约36摄氏度)体外循环避免宫缩,金刀在手,心内细舞,极速完成修补;年初一,经过两天ICU密切监护,确认母胎都平安获救了。

修补房/室间隔缺损、孕期换瓣……类似的产妇在体外循环下大手术,仅年,陈寄梅就带着团队进行了15例。

事实上,作为省医省心研所所长、心外科主任,陈寄梅几乎都是接手最复杂最危重的心脏外科手术,危机处处,一个小小的失误或者判断偏差,病人可能就失去了机会,每年手术量达余例急危重症病例,手术一台一台撵着做,长年伴着患者战斗于生死第一线。

广州有个陈寄梅,快找他!

在心外专家的岗位上,陈寄梅全身心投入,一直以雷锋的“钉子精神”勇攀医学高峰。他是小儿先心病外科的开拓者,新生儿及小婴儿复杂、重症先心病围手术期治疗策略的制定与术式改进,一直在进步。

年初,陈寄梅为一例胎龄仅26周、体重仅克的早产儿成功进行了心脏手术,该手术创下国内同类手术体重最轻的记录。年,他又参与了我国首例胎儿心脏病外科手术,见证了我国先心病治疗的新突破。

很多人以为先心病“是少年儿童的病”,陈寄梅在临床发现,我国相当数量的先心患者直到成年都未有效治疗,也出现求医难问题。

在陈寄梅的带领下,年,省医率先全国开设了首个成人先心病病区,全国首届成人先心病论坛,普及成人先天性心脏病专业概念与诊疗共识。如今20张病床,担负着省医年约例先心外科手术里的22%的成人病例救治。

“广州有个陈寄梅,专门做这种成人先心的,快找他!”全国各地的患者得到过业内专家如此的推荐。

在陈寄梅及其团队努力下,全省先心病防治监测网全覆盖,省医全国首创产前诊断-产后治疗的一体化治疗模式,从胎儿到老年的人生各年龄段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疗,是全国唯一建立起先心病全生命周期防治的单位。

欧洲先心病学会手术统计公开数据显示,年全年省医心研所心外科例先心病手术30天死亡率为1.66%,住院死亡率为1.88%。这标志着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在先天性心脏病治疗领域迈向世界领先行列。

他不单救人,还为患者”筹钱“

陈寄梅积极做先进技术的传播者。他组织心外科共产主义志愿者服务队,坚持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医院建立起心外科,培训其医护人员能独立开展心外科手术。他还三赴新疆,亲自进行手术示范、医疗查房进行技术指导。

作为民政部“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的定点单位,医院共为余名先心病孤儿进行了根治手术,作为项目负责人,陈寄梅亲自主刀了80多名。自年起,他参与广东省援助西藏“双百工程”,每年均为来自西藏的先心病患儿做手术。

在省医开展的多项扶贫济困活动中,诸如与本报联合举办的“百名党员救治百名特困病人”,还有“为单亲母亲特困家庭先心病患儿救助”、“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等,陈寄梅都是积极的参与者或者组织者。

更让人感动的是,陈寄梅播散大爱,一直在为贫困患者生命扬帆。

五年前他就发现,心外手术往往有60%的患者与家人放弃,除了确实病情太严重外,医疗费用也是因素之一。

于是陈寄梅多方奔走,联系多家慈善基金,联合为患儿解决手术费用问题。目前,与医院合作的慈善基金,比如一心基金、彩虹桥基金等多达13个,先心病专项慈善基金4个,他还说服多个基金,资助不以年龄为限制,让贫困成人患者也得益。自年起,共救治贫困先心病患者名,金额达.6万元,如今,与医保覆盖等一起,放弃手术的比例已经降至20%。

教授顶着个“西瓜头”的原因是……

年轻时房子在白云,

无数次夜里“打摩的”赶回院里紧急救人,

于是16年前换房到省院附近住,

图的是一来电话,10分钟能跑回了院里;

爱人原来同院工作,也忙,

为了支持他与家庭,转行当了校医;

就连他标志性的“西瓜头”发型,

长年保持,

那也是因为职业接触先心患儿多,

这样的发型可以拉近与小患者距离,

没想到他还因此成为

人们心目中又专又萌的“‘西瓜头‘教授”了呢。

现在,每天7:20,陈寄梅出门,走10分钟抵院,

组织科里的每天一堂病例与文献学习小课,

边吃早餐边点评、讨论;

8:00-8:30,带领远及海外的病例会诊;

8:30-9:00,住院病例讨论;

9:00-21:00,一般手术、术后调整监护等

……

日复一日,

陈寄梅就是这样披星戴月地忙着。

他坦言,

自己的一切几乎围绕着临床与科研转。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何雪华通讯员粤宣、张蓝溪、靳婷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苏俊杰通讯员张松山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廖嘉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aochanera.com/zcewy/18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