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萼梅、娑罗子

花升子降茶治梅核气

有个妇人咽喉中老觉得有异物感,她怀疑会不会是食道癌,在医院做了各种检查,并没有发现有癌变迹象。

既然检查不出什么,为什么老觉得咽喉梗塞难受呢?

老爷爷说,你是不是老觉得咽中如有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呢?

她点点头说,而且每次生完气或者想事太多时,这咽喉梗塞感就加重,是这是什么道理呢?

老爷爷说,生气的人,都脸红脖子粗,思虑过度的人,思则气结,这气机就像打结一样,结在哪里哪里就容易堵塞。

小指月说,爷爷,那是不是用半夏厚朴汤呢?

老爷爷说,为何用此方?

小指月说,张仲景讲,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老爷爷点点头说,确实半夏厚朴汤是治疗痰气交阻,咽喉中如有物梗塞的特效方药。

这妇人说,我平时非常忙,都很少时间煎中药,有没有可以直接泡茶的?

老爷爷说,结者散之,郁者达之,必须要解结散郁,用什么药最好呢?

小指月说,用......花类药最好。

老先生又说,那选择哪种花类药?既能够解开气结,又可以化散痰湿的,因为这梅核气是痰气交阻的产物,没有痰浊它不会有结块,没有怒气郁气它不能把痰浊带到咽喉上去。所以要找一味药既能释怀解郁,又可以化解痰气的。

小指月说,玫瑰花行气时能活血,月季花行气时可通便,而梅花又叫绿萼梅,唯独它行气解郁时,还可以和中化痰。

老先生点点头说,没错,绿萼梅能芳香行气,化痰散结,就是妇人痰气交结梅核气的特效药。

但这味药毕竟是花类药,花往上往外疏达,解无形之气郁有特效,但消有形之痰瘀,力量不足,需要选择一味疏肝解郁,又是种子类的药,取它诸子皆降,把痰气降堕下来。

小指月说,那是不是用莱菔子呢,最能够降胸膈肺咽痰气下堕大肠。

老爷爷说,用莱菔子加绿萼梅也有效果,不过莱菔子疏肝解郁功能不够,可以选择娑罗子。这味药最善于理气宽中,助胃通降下行,又能解开妇人肝郁,而且它是种子类药,它跟绿萼梅一配在一起,就是一道花升子降茶,这样咽膈中气机能正常升降,痰浊可以下化得消,所以梅核气便可以用这个泡茶方。

这妇人回去就用这两味药泡茶,边喝边就感觉到到咽喉有打开之感,吞咽那种痰气交阻感,一天比一天减轻,而胸中烦躁郁闷也渐渐消除,看来这一道花升子降茶,不仅帮她解除痰气交阻的梅核气,更帮她理顺胸膈中郁闷之气,于是喜笑颜开。

老爷爷又说,当然你如果不容易买到娑罗子,你用莱菔子也有效,甚至你用橘饼来化痰,配合绿萼梅理气,同样有效。只要你针对着她咽喉中的痰气去治疗,这就是她梅核气的本质,那么你就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药物。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1、治咽部梗塞感(但无阳性体征):绿萼梅二钱,橘饼二个。煎服。(苏医《中草药手册》)

2、治瘰疬:鸡蛋开一孔,入绿萼梅花将开者七朵,封口,饭上蒸热,去梅花食蛋,每日一枚,服七日。(《纲目拾遗》)

绿萼梅

植物的干燥花蕾。

除去杂质,低温干燥。

酸、涩,平。

归肝、胃、肺经。

平肝和胃、调畅气机。

用于胸胁胀痛,胃痛,消化不良,神经衰弱。

1、梅花蛋:鸡蛋1个,一端开孔,放入绿萼梅7朵,封口,饭上蒸熟。去梅花食蛋,每日1个,连服7日。源于《本草纲目拾遗》。此取绿萼梅疏肝理气以散结。用于瘰疬不消。

2、梅花粥:粳米30~60g,煮成稀粥,加绿萼梅3g,再煮至花刚熟即成。一次服用。源于《本草纲目拾遗》。此取绿萼梅“助(脾胃)清阳之气上升”,粳米养胃气。用于素体脾胃虚弱,湿犯脾胃则清阳之气不升,以致脘闷,食欲减退。

3、梅花茶:绿萼梅3~6g,蜂蜜适量。用沸水浸泡,代茶饮。源于《本草纲目》、《百花镜》。本方取绿萼梅清热生津、除烦,蜂蜜清热润燥。用于暑热或热伤胃阴的心烦口渴。

煎服,3~6g。

娑罗子植物的干燥成熟种子。除去外壳和杂质。用时打碎。甘,温。归肝、胃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胃气滞,胸腹胀闷,胃脘疼痛。经前乳胀方(《上海中医学院附属第五门诊部方》):苏罗子、路路通、香附、郁金、焦白术、乌药、陈皮、枳壳。治经前胸闷乳胀。3~9g。

本文选自《小郎中学医记: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作者:曾培杰,陈创涛,版权归作者所有。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因每个人的病情和体质不同,请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

 往期精彩回顾 点击下面标题,查看详细内容!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海风藤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络石藤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五加皮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桑寄生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狗脊、千年健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防己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海桐皮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丝瓜络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鹿衔草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桑枝、桑叶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藿香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苍术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砂仁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厚朴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白豆蔻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草豆蔻、草果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茯苓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薏苡仁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猪苓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泽泻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玉米须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葫芦、香加皮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泽漆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车前子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滑石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木通、通草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络石藤瞿麦、萹蓄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海金沙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石韦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冬葵子、灯心草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萆薢、石菖蒲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茵陈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虎杖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地耳草、垂盆草、鸡骨草、珍珠草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附子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干姜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肉桂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吴茱萸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小茴香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丁香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高良姜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胡椒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花椒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荜拔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荜澄茄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陈皮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木香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青皮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川楝子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乌药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青木香、荔枝核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香附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佛手、香橼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玫瑰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aochanera.com/zcewy/16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