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该怎么治 https://m.39.net/pf/a_6489068.html

来源:媒体滚动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许金艳周伟达

  一

  这个初冬,我们都在被一场场和茅盾先生有关的文学活动所牵动。

  这个初冬,我们将共同见证文学的熠熠生辉与浩瀚广阔。

  11月19日,“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将于茅盾先生故里——桐乡乌镇隆重举行。倒计时2天。

  “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周”系列活动已经开启,从11月16日至11月20日,系列活动在浙江文学馆(杭州)、乌镇西栅景区茅盾文学奖盛典现场及桐乡市部分镇(街道)三地同步开启。作家见面会、获奖作家签售、获奖作品改编电影放映、文学嘉年华……这些系列活动集文学、艺术、交流和互动于一体,让文学传播各处,让全民参与其中。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浩瀚星河中,茅盾文学奖闪烁着独特的璀璨光芒。

  年3月14日,茅盾在病榻上留下遗愿,将他的稿费25万元捐献给中国作协,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自此,茅盾文学奖成为中国第一次设立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

  启动于年的茅盾文学奖,办到今年已是第十一届。作为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文学奖项,茅盾文学奖评选一直备受瞩目,四年一度的茅奖评选,从来都是文学界的一大盛事。

  年8月11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出炉,杨志军《雪山大地》、乔叶《宝水》、刘亮程《本巴》、孙甘露《千里江山图》、东西《回响》五部作品获得殊荣。

  作为茅盾先生文学精神的传续,茅盾文学奖以书写中国、描绘时代为己任。四十余年来,它持续奖掖中国当代文学杰出作家,见证了中国文学的光荣与梦想,有力地推动着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

  关心茅奖的嘉兴读者多半会知道,茅奖有三届曾在茅盾的故乡乌镇颁奖——分别是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

  年11月,茅盾文学奖第一次来到了乌镇,那一年的乌镇景区还没正式开放,颁奖会场放在修真观广场,和茅盾先生故居仅一街之隔。那一天,天下着小雨,平湖女儿王旭烽以《茶人三部曲(一、二部)》为浙江赢得了第一个茅奖。

  等到第二次,年7月26日,颁奖典礼放到乌镇西栅景区的昭明书院举行,“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这里是茅盾先生晚年十分眷念的地方。

  离昭明书院三百米左右,就是通安客栈,年11月2日,也是下着小雨,第七届茅奖颁奖典礼就在这里举行。那一年,捧起茅奖的四位作家里,有写《暗算》的麦家。

  每一次茅奖回来,当一个个中国当代作家走进乌镇的青石板街巷,这方水土上的人们,都会非常强烈地感受到文学就在我们身边,中国文学的现场就在这里,基层写作者的心被文学的荣光所激荡,更多孩子的文学梦也在被默默点燃。

  从去年11月20日晚,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颁奖典礼上,中国作协宣布茅奖颁奖又回来那天起,故乡人就在为这次文化盛宴作准备。这几天,茅盾文学奖相关信息和“茅盾文学周”预约活动在   而且这一次,茅奖回到茅盾故里颁奖,也与往届有所不同。这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决定打造“中国文学盛典”之后举办的第一场“茅盾文学奖之夜”。

  11月19日的“茅盾文学奖之夜”,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编辑、出版社、评委代表,港澳台作家代表,网络文学作家代表,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全委会委员以及所属各单位部门负责人等,都将会聚在茅盾故里,沐浴文学荣光,共同见证当代文学的发展。

  在16日至20日,除了“茅盾文学周”系列活动,还会陆续举行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座谈会、“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推进会、新时代文学跨界传播论坛、网络作家座谈会等。

  正如作家和文学工作者们所表示的,桐乡是茅盾故乡,茅奖回归故里,既是地方文脉的延续,也为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茅盾的文学精神也在激励着广大的写作者,提醒着中国作家,要赓续茅盾等前辈作家开创的百年中国文学的光荣传统。

  二

  故乡在守护茅盾精神的根和魂,茅盾精神也在恩泽这方水土。

  茅盾一生对文学后辈关怀备至。故乡以茅盾先生之名设立了“茅盾新人奖”,每两年一届,助力更多年轻一代的作家书写历史,书写现实,为人民放歌,为时代铸魂。

  从茅盾的故乡嘉兴出发,凝聚成中国文学的磅礴力量,与更多人一起,走一条文学的长路。

  嘉兴是文脉悠远之地,光是近现代便涌现出了王国维、茅盾、朱生豪、徐志摩等文学名家,当代亦有享誉国际文坛的先锋作家余华等。

  在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本巴》作者刘亮程看来,嘉兴是“最精致的中国田园”,“王国维是我喜欢的,金庸、徐志摩都是年轻时候读的,木心的书我基本都看了。”文学代代传承,有一种精神气在传播,这些人就是在传承嘉兴的文脉。

  嘉兴作家在我国现当代文学版图中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半壁江山在浙江,浙江现代文学的半壁江山在嘉兴。

  近年来,嘉兴作家在长篇小说领域不断耕耘,成果不少。来自海盐的著名作家余华的《文城》、桐乡籍作家费金鑫的《归位》入围参评茅盾文学奖;嘉善籍作家南派三叔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网络文学新人奖;海盐籍作家贝客邦原著小说《海葵》改编的电视剧《消失的孩子》大热,并凭借长篇小说《白鸟坠入密林》获“春风新人奖”,入围第六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初名单。

  今年5月,嘉兴启动茅盾文学奖“攀登计划”,建立储备人才库、候选项目库、奖励资金库三大信息库,多种举措推动新时代嘉兴文学勇攀“高峰”。

  再从浙江层面来说,王旭烽以《茶人三部曲(一、二部)》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麦家以《暗算》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今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参评,浙江作家交出了10部作品,包括余华《文城》、王旭烽《望江南》、艾伟《镜中》、麦家《人生海海》、张忌《南货店》、李杭育《醒酒屋》、陈酿《旷世烟火》、邱闳《风烈》、邹元辉《启航》、浦子《长骨记》。可见“文学浙军”的长篇小说力量,亦印证了茅盾先生的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让文学破圈,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中去?

  去年11月20日,“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开了一个好头,在新传播格局中,一批优秀作家作品以更丰富的形态、更新颖的方式为全社会所熟知。这次“茅盾文学奖之夜”,诸多文艺要素异彩纷呈,深入展现新时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成就,让更多人沉浸式、近距离领略文学名家风采。

  即便在讲究传播效率的当下,作家首先依然要讲究小说品质,打磨精品力作,写出反映时代变迁、多元生活与复杂人性的优秀小说;其次也要正视不断更新的传播媒介,“酒香还要勤吆喝”,要以实力赢得   今年是茅盾先生《子夜》出版90周年,《子夜》手稿也首次回到了故乡,在新开馆的浙江文学馆展出。茅盾先生曾以《子夜》《林家铺子》以及“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全面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城市和乡村的特征。尤其是《子夜》,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瞿秋白评价:“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捷克汉学家普实克认为:“在世界上伟大作家的作品中,很少有像茅盾那样的一贯紧密地与当时的现实以及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事件联系起来。茅盾的作品绝大多数取材于刚刚发生过的事情。当这些事情在他的同时代人头脑中所产生的第一印象还没有消失时,他已经将其融合到艺术作品中去了。”

  接下来我们将陆续推出本届茅奖获奖者访谈,看作家如何走到时代的大潮中去,走到人民群众中去。

  本期刊登刘亮程和东西的微访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aochanera.com/zcelt/19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