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浪潮,数字文娱高峰论
7月31日,由上海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上海浦东新区科幻协会与上海市动漫行业协会联合承办,上海张江文化控股有限公司协办的“数字文娱高峰论坛”在上海张江戏剧谷拉开帷幕。作为“浦东新区第十二届学术年会”的分会场活动,本次论坛聚焦数字化时代的科幻产业发展话题。 (右起,顾备、江晓原、韩松、严锋、张炜) 与会专家们共同探讨“数字文娱”时代的发展新动态与新趋势。在当天举办的“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浪潮”论坛上,专家们就结合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元宇宙等热门话题展开讨论。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江晓原,著名科幻作家韩松,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科学杂志《新发现》主编严锋,上海动漫协会秘书长张炜出席圆桌论坛,上海浦东新区科幻协会会长顾备主持论坛。 在圆桌论坛上,与会代表们首先围绕互联网浪潮是否会对文化产业形成冲击这个话题展开讨论。特别是在包括网文、网剧、网游和短视频大量涌现之后,很多人关心互联网浪潮是否会改变整个文化产业未来的规则和生态吗。对于这一论点,专家们都发表了独到的观点。 江晓原在发言中表示,自己一直在观察互联网发展情况。在他看来,互联网作为新事物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因为每次新的东西出来的时候,人们都担心旧的要死掉了,实际上旧的一直活着,最后总是每次出现一个新的东西叠加上来有各式各样的。互联网造就了一些新的精英,旧的精英中有的过气了,有的没有过气在互联网时代继续活动,也仍然还在精英群里面待着,但是总的结果还是少量精英操控市场,广大受众去买单,这个结果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改变。 韩松则从科幻的创作和作品的角度展开论述。他表示,科幻作品中描写了很多除技术方面之外的未来文化,尽管科幻作品中的内容形态改变非常大,但是核心依然是人的文化。文化有器物形式,有制度形式,还有价值,文化没有根本改变。在他看来,互联网浪潮的出现,对于文化产业带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技术领域,但社会价值永远固定存在,不会因为技术而改变。严锋也肯定了上述观点。他表示,一方面互联网浪潮的确让文化产业形态、模式等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基本面特别是和人性相关的部分没有改变。他认为,技术+人性等于文化的发展和未来。 (黑暗森林法则概念来自刘慈欣原著小说《三体》) 随后,论坛主持人上海浦东新区科幻协会会长顾备以《三体》中“黑暗森林”的三种文化为引子,对文化本质、互联网浪潮下未来文化发展方向等话题展开论述。江晓原首先发言提出:将自己的互联网业态理解为“黑暗森林”,这是肯定不对的。因为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道义上来说,这种观点只是把文化理解为行业初期时候的一种原始状态,那个时候大家才相信弱肉强食,一切只为生存。 张炜也认为,所谓互联网业内强调“黑暗森林”文化,只是一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极端表现。有了这种思想,没有人愿意创新、尝试,选择把自己封闭起来,没有人愿意拓展,会让一个行业甚至大环境受到很大伤害。因此,“黑暗森林”互联网话题只是一个过渡。 严锋也提出,一方面要对“黑暗森林”小心警惕,给予批判甚至否定,另一方面也必须承认“黑暗森林”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程度,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文明乃至产业发展过程中呈现。他认为,要应对互联网对文化产业带来的各种新变化,就不能让文化产业同质化,必须追求差异性。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热门话题源宇宙、虚拟现实等,有些人大肆炒作,有些人则嗤之以鼻,还有些人认为这是危险的。他认为,判断一个产品有没有前途,要兼顾看人性和技术,互联网浪潮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同样如此。 随着话题逐步延伸,与会代表们一致认为,“黑暗森林”是一个确实存在的现象,但是它并不能改变规则,文化的规则不是“黑暗森林”,而是百花齐放。在这样的前提下,科幻本来就是非常有趣的跨界产物,科学和幻想结合,背后就是科技和文化的结合。因此,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虽然不会让文化内核产生新变化,但却可以带来新的文化可能,展现出更多的文化形态,构筑更丰富的文化生态体系。 来源:中国山东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aochanera.com/zcehyz/18813.html
- 上一篇文章: 设计家智慧家精装新趋势的供应链探讨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