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学进展突飞猛进,妈妈生产的安全性比以前高了不少。新生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存活率显著提高,但也因此带来了很多“早产儿疾病”,其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就是最常见的一种。

什么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发生在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眼部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疾病。

人在胚胎6-7个月时血管增生显著,约36周血管可长至鼻侧视网膜周边部,而到40周才长至颞侧视网膜周边部。所以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尚未发育完全,需要在出生后继续发育,这种状态下的生理变化遵循着“血管发育未完全——缺氧——血管发育——供氧”的动态平衡,一切都比较平稳。

可问题来了,因为早产儿眼睛的血管未成熟,易受各种因素,如新生儿窒息、吸氧、感染、动脉导管未闭、输血、应用激素等的影响。比方说,早产儿由于肺部发部不全,常常需要吸入高浓度氧,高氧的信号能让机体误以为“氧足够了”,从而抑制视网膜毛细血管的生长;而当婴儿呼吸正常,停止供氧后,机体面临相对低氧分压的空气时,就会误认为这时处于“严重缺氧状态”,因此视网膜毛细血管就会疯长。

这些异常的血管不仅引起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还造成包括近视、视网膜色素沉着、视网膜牵拉,视网膜变性、裂孔、脱离,青光眼、弱视及斜视等并发症,是早产儿致盲的主要眼病。

总的来说,对于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儿,吸氧是抢救的重要措施,但却是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常见危险因素。

应该如何预防

筛查!筛查!筛查!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最早出现在矫正胎龄(出生孕周+出生后周数)32周,早期发现和正确治疗可以阻止病变的发展。如果置之不理,甚至走向失明,后果不堪设想。由于小孩不善于表达,因此对早产儿、低体重儿的筛查至关重要。

以下人群需要接受积极的眼底筛查:

(1)出生体重g,或出生孕周32周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进行眼底病变筛查,随诊直至周边视网膜血管化;

(2)患有严重疾病或有明确较长时间吸氧史,儿科医师认为比较高危的患者可适当扩大筛查范围。

首次筛查起始时间应在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1~32周开始。由眼科医生进行散瞳,并使用间接检眼镜进行眼底检查,当然,条件许可也可以用广域眼底照相机拍照筛查。

根据筛查结果,眼科医师会针对性地提出往后复查筛查的间隔期和干预建议。一般来说,需要筛查直至矫正胎龄42周且病变退行消失或视网膜血管化为止。

预后情况如何

根据疾病分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可分为5期。

1-2期可自然消退,只要密切观察即可;而3期则需行冷凝或光凝术以防止新生血管生成,对于发生视网膜脱离者,则需视病情选择手术;而到了晚期,疗效相当有限,很难挽救视力,很可能导致失明。

因此,应大力提倡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需要家长、眼科、产科和新生儿科医生通力合作。因为婴幼儿无法表达视力等症状,家长如果麻痹大意,往往就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给孩子带来一生的不幸。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宝宝早产,父母要警惕视网膜病变!------消化病公益科普帖

马医生推荐

?孩子头晕,小心颈椎病

?预防孩子近视眼,这7个小细节做到了吗?

?“己”写成“乙”是粗心?这可能是孩子视觉感知能力有问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aochanera.com/zcehyz/15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