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星期二、四的早晨,医院眼科门诊总是挤得水泄不通,因为这两天是黎晓新教授的专家门诊,来自全国各地的眼科疑难病患者,或者是慕名而来,或者是经当地医生介绍,他们都希望让黎大夫给予诊治,他们把光明的希望寄托在黎大夫身上。

黎晓新年出生于上海,和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她,从小经常听到一个词“光明”。这个有着一双漂亮大眼睛的女孩,若干年后成长为一名让许许多多患者重见光明的眼科医生,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光明使者”。

在眼科辛勤耕耘近30年的黎晓新,从未懈怠过。“做一名好医生”是她奋斗的最大动力,也是她最初的梦想。

激发她这个梦想的是她所读的一本书——屠格涅夫写的《父与子》。书中描写的一名受人尊敬的乡村医生形象让黎晓新印象深刻,并憧憬着成为一名这样的医生。初中毕业等待下乡“插队”时,她就开始自学医学,还跟同学的妈妈学习了针灸。

插队的第一周,黎晓新接诊了一名牙痛患者。她用针灸给患者镇痛,立马见效。一炮打响后,全村的人都来找这位年仅18岁的“黎大夫”看病。半年后,她向村里提出,种3亩药地,把这3亩药地产的药卖了,用换回来的钱买一些青霉素等消炎、止痛药,给村民免费治病。这样,她在村里办了一个“红医站”,大部分时间是上门为村里的人治病。

当了3年赤脚医生后,黎晓新有机医院学习了半年。在那里,她被眼科大夫的神奇深深吸引,萌生了当眼科大夫的愿望。“那儿只有两个大夫,其中一个就是眼科大夫。当时,那个眼科大夫已经60多岁了,手抖得厉害,但他却能很顺利进行白内障摘除,让病人立刻重见光明。”

黎晓新任世界眼科学术大会主席。图片来源:首都文明网

年,黎晓新考进了北京医学院,毕业后如愿进入了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现北京大学医院)眼科。年,她参加研究生考试,次年被学校动员转成出国研究生,到德国Essen医院学习,专攻眼底病。“我当时是不情愿出去的,但是组织告诉我要为了国家的利益出去学习。现在看来,留学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黎晓新笑称,到了国外就像是上了“贼船”,骑虎难下,必须走上一条在业务上做强者的道路。

回忆起留学生活,黎晓新显得轻松愉快。“留学期间我每天都在接触新的东西。而接触新事物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她说道:“我在德国接触到了许多最前沿的医疗技术,而当时国内的玻璃体手术刚刚起步,大量的病人是因为没有治疗手段而错失机会,如果我能把这些先进的技术带回国内,一定能给他们带去希望。”

年,黎晓新获得博士学位,结束了5年的留德生活,在北大医院时任院长杜如昱教授的盛情邀请下,她放弃了更好的选择,回到了北大医院。

黎晓新诊室外候诊的多是抱着婴儿的母亲,她的门诊室里挂着五彩毛绒玩具,为这间摆满电脑和仪器的房间增添了一份童趣。在儿童眼底病的防治方面,黎晓新是公认的先驱,她是国内最早致力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和治疗的眼科专家,很多患儿家属慕名而来。但一开始,她也经历了一段相当举步维艰的日子。

上世纪90年代初,门诊时,不断出现的视网膜病变早产儿引起了黎晓新的注意。通过深入调查,她发现了问题症结。原来,早产儿因发育不成熟一般都要送到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精心养育,通常要采取吸氧措施促使肺发育成熟。吸氧使得新生儿的成活率提高了,但问题也出来了:早产儿因长时间吸氧,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增殖,导致眼睛发生视网膜病变。

为了不错失挽救患儿视力的时机,唯有对早产儿进行眼病筛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然而,做起来却是阻力重重,最大的困难在于医生的不理解、不配合,很多人说她是“管闲事”。“我们是年开始对新生儿进行筛查,但由于当时国内(包括医务界)对这个疾病还没有完全的认识,儿科医生因担心孩子的生命安全,不愿把筛查出的孩子转出病房。眼科医生包括麻醉大夫也都不愿参与进来,因为不管是给新生儿做手术还是进行麻醉,风险都太大了。”

黎晓新视察新生儿眼底病情况。图片来源:首都文明网

上世纪90年代发生的一件事让黎晓新下定决心要管管这个“闲事”。一天,医院儿科筛查时,发现了一名视网膜病变的早产儿,就与儿科医生谈,希望转到眼科来治疗,没想到遭到了拒绝,理由是“新生儿的肺没有发育完全,出了监护室有可能出危险”。无论黎晓新怎么做工作,孩子的主治医生最终还是没有同意。过了些日子,黎晓新获知孩子因为双目失明被父母遗弃在路边。

这件事深深刺痛了黎晓新。为避免类似的悲剧再度发生,她和儿科医生反复沟通,讲明原因,最终取得了部分儿科医生的配合。同时,她还不停地给麻醉科医生“做功课”,有一些医生被她的诚恳所感动,愿意和她一道试试。年,黎晓新终于成功进行了第一例早产儿视网膜手术。“为救治一个小孩,我们所付出的努力非同一般。”事后,黎晓新感慨万分。

为了让更多的医务人员和患儿家属重视早产儿眼睛的健康,黎晓新“斗胆”给当时的卫生部写了报告,建议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早期干预。年,黎晓新在当时的卫生部的支持下,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从此,国内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防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更多好医生黎晓新故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aochanera.com/zcehyz/13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