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发作原因主要有什么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28/5657425.html

年的夏天格外炎热,依稀记得当时各大媒体都在说“最难”毕业季,地产“白银时代”等标题,可如今回首看去,那竟似乎是最近4年来最好的一年。

那年校招季,各房企都打响抢人的招聘战,某头部房企更是因“双倍工资”的口号显得格外的显眼,在众多老牌管培生项目中杀出了一条血路。

最终,这家房企当年招聘了近应届生,其中不乏牛津、剑桥、北大、清华等国内外名校的本硕毕业生。

如今,打开知乎等平台还能看到当年的一些毕业生诸如:“‘X之子’、‘超级XX生’及‘某某生’几个offer,怎么选”的提问。

5年过去了,这些从那个炙热的夏天被双倍工资吸引的管培们,如今在地产的“寒冬”中又过的如何呢?

怀着这样的疑问,我联系了曾作为这个计划中一员的朋友,聊聊他们的现状。

一、少年不知国企香

当年拿到“双倍工资”offer的小M,手中还是有两个国企的offer的,但国企offer的纸面的工资确实低了一大截。

除去工资考虑,那个时候小M也深信HR宣讲会上所说的,民企用人更加不拘一格,可以短时间让新人成长的理念。

所以最终小M选择了民企offer,入职了某区域公司,和其他的做出同样选择的人一样,小M相信自己、公司以及行业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入职当月,公司毫不吝啬的组织了为期一个月的新人培训,而后还组织了三期7天左右小培训,现在看来也不得不说是真大手笔。

小M再回忆起新人培训时大家意气风发的样子觉得珍贵而又可笑。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如今想要跳去国企却屡屡碰壁的小M经常自嘲的说起这句话。

二、失望与现实

年是房企仍在快速发展的时候,每个地产人都奔跑着向前,然而没有人知道前方究竟是什么。

半年后,一起入职的小伙伴已经逐渐褪去天真,认识到原来所谓的“双倍工资”就和楼盘的半价广告一样,只是营销的噱头。

小M第一次真正的失望,是在年初,那个时候行业已经感受到寒冬将至的凛冽,还没有过完一年“保护期“的菜鸟们,见识了第一次的大裁员。

在年农历新年的钟声,敲响前,第一批被“优化”的同事们,背上了行囊,回家过了一个比平时都漫长的新年。

面对空了1/3的办公室,管培们第一次对职业生涯多了许多的恐惧,“降薪”“裁员”这样的关键词,成为各管培聊天中的高频词汇。

一时之间,何去何从的迷茫显露在这帮职场菜鸟的脸上,他们发现,应届的身份已经失去,而和身边身经百战的同事们比,经验又少的可怜。

在第一波裁员后,小M发现管培生群的人数开始逐渐减少,除了被“优化”的小伙伴外,也有一些人意识到行业的日落和企业的下行,开始积极跑路。

现在看来,第一波跑路的小伙伴无疑是机智的,海归们甚至依旧享有着“应届”的身份,考上了公务员、换了行业的有,去了其他国企地产的也有。

小M同组培训的小伙伴就有在这一波成功跑路去了基金公司、互联网大厂的,如今已是成熟的行业熟手了。

三、只此一届的忧伤

对于这批管培生,企业内部的评价也是两级分化的。

他们之中有人入职第一年就拿到了“S”的绩效,有人因为得到了高管的赏识,几乎是坐电梯似的一年之间从专员到了经理甚至高级经理。

但还有一些却成为同事之间诟病的对象,“眼高手低”的评价也不绝于耳。

另外,这届管培的薪酬虽然并不及宣传,却足以使前几届的校招生心态失衡,新老员工薪酬倒挂的压力也传导出来,并随着行业的下行,逐渐爆发。

公司的内部论坛上对“高薪管培”的质疑从没停止过,在这样的压力之下,萌新们度过了职业生涯的第一年。

然而,他们期盼着帮他们分担炮火的下一届管培,并没有如约而至。

年地产暴雷的新闻开始跟汪峰老师抢起了头条,不管是业内还是业外,人们对地产行业的评价和期待与前一年大相径庭。

各公司的HR也很清楚,当下的工作重点已经从抢人变为裁员了,然而刚打响的校招品牌还要是保。

为了保住面子又不给未来裁员增加工作量,这一年的管培招聘人数由去年的人急速缩减为人。

所以,届超级管培计划,某种意义上,是这个计划的第一届,也是最后一届,但是计划可以叫停,而这些人却继续要走下去。

四、离开和怀念

时间来到年下半年,小M朋友圈中,入职1周年的纪念内容和离职再见的告别内容交替出现。

一起培训的伙伴群人数只剩下了2/3,他们中间有看跌行业发展自行走的,也有因为集团不停的板块调整,换领导,换公司,换岗位不堪其扰走的。

小M的一个小伙伴W就是在板块调整中被砍掉了所在的区域公司,他开始和分管领导一起去了集团一个对口板块,但是不到2个月他的领导被优化后,又被调去非地产板块。

专业毫不相关的W最终辞职,但幸运的是,当时市场还没有如今这么冷,最终通过大学导师的介绍,W去了当地一个城投公司继续地产生涯。

小M再见W已是半年后,W告诉他,虽然现在的公司看上去工资比较低,工作内容没有从前丰富,能学到的东西没有从前多了,也还是经常加班。

可工作节奏慢,社保公积金比例大幅提升,逢年过节会发一些礼品和购物券,虽然金额不大,但是总觉得比之前幸福多了。

听了W的话,小M第一次冒出离职的念头。

同样选择离职的还有小M的同学N,本来是本地人的N,因为公司区域搬迁的原因不得不去外省工作。

却因为工资相对较高而工作年限少,被当作节约区域薪酬包的最佳人选,在拿到2个月工资的赔偿后,黯然回乡。

好在年市场上仍有很多依靠地产的上下游行业,再加上小N的学历背景不错,被裁员当月,N就在家乡的一个地产产业链下游的公司找到了一份还算对口的工作。

然而近两年随着寒冬的加剧,这些下游公司也开始纷纷裁员瘦身,业务骤减,虽然小N目前还在这家公司工作,但是业务量却大大不如从前。

今年以来,小N不再需要加班了,甚至工作时间偶尔还能摸鱼看淘宝,过上了从前期望的6点半到家的生活。

可是小N并不快乐,公司上下人人都活在一种没有业务的焦虑之中,人们开着也许明天公司就要倒闭的玩笑。

刚过10月,年终奖取消的消息就在公司蔓延,回到家中父母每天唠叨催婚,电视永远放着父母喜欢的粤语老节目。

想想从前在外地一个人干三个人活,偶尔休假就成天对着电视打游戏的自由而“充实”的管培生生涯,小N也说不清到底是哪种好。

似乎每一种都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又似乎每一种都是生活的真相。

走了的同事焦虑,留下的小M同样焦虑。

在区域的不断合并和小伙伴离职的消息中,小M迎来了年,他打开手机发现原来的管培群发现群里的人只剩下一半了,渐渐习惯每天听说A去了地产国企、B回家考公务员、C出国继续深造的消息。

有一段时间小M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通讯录看看公司今天又少了多少人,不过不久公司通讯录就下架了这一功能。

疫情的影响,经济的下行,每个地产人都没法置身事外的感到了寒冷。

年冬天没有丝毫过去的迹象,同事越来越少,补贴越来越少,工作量却越来越多的小M也一直在怀疑自己还能干多久。

他不是没想过要走,只是他也听说走了的同事们过得也并不好,听说他们又失业了。

小M发现市场上似乎也没有比目前更好的工作,校招时投来过橄榄枝的国企,现在甚至不会打开他的简历。

原来热闹的管培群已经变成了各楼盘广告集散的僵尸群,剩余不到1/3的小伙伴们很久不说话了。

五、而立与青春

年到年,当初的萌新们如今也陆续开始迈入30岁的门槛。

相信这段从初入职场到而立之年的故事能唤起很多人的回忆,巧合的是,这个故事刚好还见证了一段地产行业的兴衰。

小M和他一样的地产校招生们,只是在地产最后的盛宴中入场的所有人的一个缩影。

他们眼看公司起朱楼,眼看公司宴宾客,又眼看公司的楼逐渐崩塌。

也许现在他们与行业的很多人一样有迷茫,现在去评判他们当时的选择似乎为时过早。

希望多年之后朱楼之上,仍有一段不被辜负的青春。

本文来自涛哥杂谈粉丝投稿,作者为某TOP房企管培生,欢迎更多朋友投稿。

关于今天分享的内容,大家有什么评价?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aochanera.com/zcehlff/18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