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略阅读的必要性。一本好书不仅能够打开我们人生的格局,提升认识,更多的是,在我们对现状生活感到迷茫的时候,给予我们前行的方向和力量。

6月3日下午,在门诊八楼举办的门诊团支部读书分享会中,六位团员青年用他们的真情实感带大家一起走入了《白色纪念簿》的书中故事。各科室团员青年、团干共70余人参加活动。活动由门诊团支部团干涂诗晴主持。

根据前期一个多月的备赛表现,门诊团支部推选出了6名选手参加此次分享会。她们分别是:急诊病房黄飞、急诊病房万敏、PICU李素琴、门诊收费处贺晓诗、康复科熊俊涛,急诊科徐艳玲。她们从书的写作背景、写作思想、人物刻画等方面出发,并结合工作实际,畅谈读书心得和体会。

最终李素琴获得一等奖,万敏、熊俊涛获得二等奖,黄飞、贺晓诗、徐艳玲获得三等奖。

以下是选手们提炼出的读书感悟,请大家欣赏。

那个温热的跳动叫活着

《白色记事薄》是由9名医护记述的15个患者的真实人生,记录了人在面临病痛和生死的时候的抉择和人生态度,每一篇故事都以冷静、克制的语言讲述了“生老病死”的人生故事,最打动人的是真实,而最出乎意料的也是真实,我们最不愿意面对的往往也是源于真实。我是一个非常喜欢看电影的人,在看到一些十分虐心的情节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到那个情景中,感觉这些事情就像发生在自己的身边,让人心痛流泪,有时会安慰自己电影的情节是虚构的,让自己更快的走出来,但每次在看这些电影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害怕的事情,就是片尾的时候出现“本片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字样,这表示这些事情是曾经真实的发生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或许现实情况会比电影中呈现出来的更加残酷。读完这本书,又让我有了这种感觉,这些基于普通人的真实故事,充满了出人意料,真实,感动,心痛和追求重生的勇气,曾经读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从出生起,我们就走近死亡,一场场告别,撕心裂肺的心痛,我们一次次经历告别,却无法习惯告别。”这本书中同样也有这样一句话让我铭记,“生命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流逝,没有如果,也不能重来。”他们的生命和故事让我流泪,让我去思考生死,思考医患关系,思考子女对父母的意义,思考如何活的更健康更好……(急诊病房万敏)

定格在12岁的生命作为护士的我,看完这本书,感触颇深,可能是因为同行的原因,能够产生共鸣的地方很多。在工作中,我们也会遇见如书中所述,不幸中流露着温暖的人世情。还记得在五官科实习的时候,有天我和老师一起上大夜,接诊过一个“特殊”的孩子,起初家属以为他抽搐发作咬断了舌头,后面发现是面颊部被玻璃划伤了,血糊了一脸。由于这孩子有基础病,肌张力高,紧张害怕之后嘴巴咬得更紧了,我们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能打开他的嘴巴,最后是在他妈妈的鼓励下才把嘴巴慢慢打开,让医生处理伤口。经过了解,得知这个孩子虽然已经八岁了,但和正常的孩子不一样,不知道是否和先天遗传有关联,这对夫妻以往的每一个孩子都没能活过12岁,但只要有一线救治的机会,他们都会尽全力去给孩子生的希望。在医院,我看多了人情冷暖,怨天尤人,没几个人可以做到像他们那样豁达乐观。我被他们那牢固的夫妻情,伟大的父母之爱所感动,折服。(急诊病房黄飞)挣脱命运的束缚,走向新希望读完这本书,让我想起了我工作生涯里的一个患者,“方方”,他是痉挛型脑瘫儿,眼睛大大的,总是喜欢对人以笑脸相迎,他对我笑时,总能把我从一天疲惫的工作中带出来,再次带来干劲。从我第一天到康复科,他就已经在这里治疗训练。我刚来时,他连爬行都吃力,需要在治疗师很大的帮助下才能完成一些爬行的动作,当时大家都认为他的未来会很困难。转眼至今,我已工作三年,在这三年里,方方的治疗没有停歇,他的进步也让人惊讶。从四点爬行到单膝跪立,从辅助站立到辅助行走,从室内行走到独立上厕所,虽然他完整这些动作时摇摇晃晃的步态总让人担心会不会摔倒,但摔倒时,他总能坚强的站起来,笑着看着你,然后继续摇摇晃晃的向前走去。这几年里,一天天重复的训练,是枯燥无味的,甚至有的时候很长一段时间方方的行动力都停滞不前,没有进步,也曾一度让父母感到无助。但是他的爸妈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他们一直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方方一定可以。在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积极乐观的态度下,方方的进步越来越大,一点点走向他们希望的样子。这是在我工作这么久以来,第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家庭,他们的精神深深的感染着我,可能也因为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我也遇见过有因为坚持不下去的,或者充满着负面情绪的家属,但他们终究是来了又离开。而我们每天,每月,每年面对的,更多是那些能坚持下来的。他们在日积月累的治疗中,不但没有被消耗,而是找到坚定下去的信念。我相信也希望,有更多的像方方这样的家庭,不屈于命运的捆绑,努力通过自身努力,挣脱束缚,走向新的希望。(康复科熊俊涛)

加油,一诺

都说早产儿是提前来到人间的天使,一诺,他是一个28周的早产宝宝,现在已经11个月大了,他从医院住院,由于孕周太小,肺部发育不良,在呼吸机治疗一个多月后,他终于撤机了,爸爸妈妈似乎看到了希望,可是反反复复肺炎,导致肺部纤维化,虽然呼吸机是撤成功了,但是离不了氧,爸爸妈妈为了想带他回家,买了制氧机,可是他对氧气的要求太高了,制氧机完全满足不了他,他医院。在四月末的一个白天,正准备接班的我,就接到一诺因为腹股沟嵌顿疝去做手术的消息,对于一诺的疝气,我们都知道做手术是早晚的事情,可是作为一诺的管床护士,无论是脸上还是心理我都透露着不安,我担心他因为再次上呼吸机撤不了机,担心他下不来手术台,更担心因病致穷的家庭会将他放弃。好在他平安的回到了科里,并且当天就撤了呼吸机,直到那一刻我才松了一口气,坚强的一诺挺过来了。但他毕竟是早产儿,这一次手术虽然成功了,但是精神不如以前,以前爱和我们咿呀聊天的一诺现在老爱睡大觉,由于严重的肺纤维化一诺的血氧快维持不住了,就在5月31号的上午,一诺的爸妈签了拒绝上呼吸机的同意书,随后便进来看望了他,握着他的小手,我们偷偷给他们拍了一张特殊的“全家福”,可以看出一诺的爸爸妈妈是多么的不舍。今年的儿童节是属于一诺的第一个儿童节,他的妈妈特意从家里赶过来给他送六一儿童节礼物,是两瓶旺仔牛奶,并且嘱咐我仪式感还是要有的,麻烦我对一诺说一声儿童节快乐,此时的一诺睡得格外的香,我轻轻的在他耳边说了一声儿童节快乐,加油一诺,在睡梦中的他应该能听到吧。(PICU李素琴)

浅谈医患关系的本质

看完这本书之后,感觉像极了原来读过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并不只是因为故事的真实性,还因为这两本书带来的新的看待社会的角度和态度。在医院,每天都上演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可以看尽人情冷暖,见识到人生百态。医院,医院。在这本书的故事里,你可以看到善良的内心,也可以看到丑恶的嘴脸。作为医护人员可能都看过病人的生死经历,可还是会因为一个人的去世,产生深深的无力感。其实他们比患者及家属更希望自己能够救死扶伤、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可是医学不是万能的,医学在不停的进步,可还是无法阻止人的死亡。疾病袭来,就像一阵凛冽的风,面对它的不仅是病患本身,还有身边的家人以及实施诊疗救助的医生。面对这阵风,唯有拼命努力、一致向前,才能逆风飞翔,越过山岗。(门诊收费处贺晓诗)生命的故事,只有续写,不能重来看完这本书,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医院工作,见惯了许多书中类似场景,仍然被书中的那些故事感动。工作中我也曾遇到过书中类似的情况,一位妈妈抱着面色苍白、全身无力的孩子来我科就诊,被诊断为再生性贫血障碍,通过询问病史得知患儿哥哥已因该病去世,家长那无奈又悲伤的神情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一场大手术或者漫长的治疗过程都可能会摧毁一个家庭,很多时候患者的命运其实是掌握在家属的手中……面对这样的困难,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思量,医院里最真实的一面。这本书让人看见,死神随时光顾的生死场中,医生、患者和家属每天面临着怎样的处境。这本书也让我增强了精神抵抗力,它告诉我,在面对重病与生死难题时,在进退维谷的两难中,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急诊科徐艳玲)供稿:郑佳卉编辑:黎忠良

审核:罗英

终审:朱金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aochanera.com/zcehlff/16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