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懦弱的孩子,是你一手养成的文末赠
小晨是我们部门新来的同事,瘦瘦小小的女孩子,却仿佛有一身用不完的活力。其实小晨出生时心脏不太好,才满月就接受了手术,现在还需要定期复查。但她还是整天笑眯眯的,十足的乐天派。 像小晨这样的孩子,大多数一出生就被贴了个“病号”的标签,但她的幸运之处在于有一对睿智的父母。他们始终把小晨当作健康孩子对待,每年带她旅行,鼓励她运动健身,医院做义工,尽全力丰富她的人生体验。 小晨说:“爸爸总是提醒我,一个人能有多大能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给自己设限。我希望自己是特别的,但一定不是因为我是个病人才特殊。” 小晨的经历让我记起读过的一本书——《妈妈,请这样爱我》,书中讲到一个“早产儿”的故事。有个叫宁宁的小女孩,4岁读幼儿园了,好多方面还不如3岁的孩子。风大一点,云层厚一点,或者太阳大一点,她都会说:“老师,奶奶告诉我,我是早产儿,不能出去。”牛奶凉了一点,饭硬了一点,菜咸了一点,宁宁都会说出诸如此类的话,其他小朋友都叫她“早产妹妹”。 老师发现问题后,把班上的孩子按照产期早晚排了序,发现有三个孩子比宁宁还要早产,就对排在第四位的宁宁说:“从现在起,你就不是‘早产儿’了,是‘中产儿’。” 于是,老师们开始按照“中产妹妹”的标准要求宁宁,并要求家里紧密配合,调整她的饮食,加大运动量。而宁宁自己,似乎也在从“早产儿”到“中产儿”的身份转变中,受到了很大触动,还时常要求“加加量”。在一次户外“吼吼课”上,原本“吼”得像猫叫的宁宁终于突破了自己,当老师问她“成为正常妹妹行不行”时,她大声回答:“行!行!行!我是超级无敌大宝贝!”从此,宁宁彻底成长为“正常兼超级无敌大宝贝”了。 大部分孩子在生理上都不是早产儿,但是大人们却总是嫌孩子这也不够好,那也不够好,从自己的角度随意给孩子贴上各种“标签”,这和每天在孩子耳边说“你是早产儿!”又有什么分别呢? 这本书对我的触动很大,作者林巨是《妈咪宝贝》等育儿杂志的专栏作家,也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多档热播亲子节目中担任过嘉宾。在教育上,他一直倡导“无分别的爱”,书中所讲的都是真实发生的故事。他笔下的幼儿园老师们乍一看也都有点“非主流”,却能解决我们这些家长束手无策的难题。 比如,小朋友们常因玩具产生争执,书中老师的应对方法非常实用。 有一次,小齐很想玩枪,可是小朋友们都爱玩枪,他没有拿到,哭了起来。老师走过去把小齐抱在怀里,对他说:“想哭就再哭会儿吧。”等小齐不哭了,老师才问他:“你愿意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吗?” 听完小齐的讲述,老师又问:“你需要我的帮助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老师说:“有两个办法:第一,老师帮你和其他小朋友商量一下,问问他们愿不愿意把枪分享给你玩;第二,我们可以先玩别的玩具。这两个办法你可以选择一个。” 小齐想了想说:“那我玩积木区的积木吧!”说完,就自己开心地去玩积木了。 老师并没有直接给予孩子答案,不会用既定思维把孩子们“框”起来,因为大多数时候,只要适当引导,孩子们都能自己找到答案。 然而在我小的时候,这样的老师并不多见。记得我刚读幼儿园时,还没适应新环境,每次大家自由取玩具,我总是不急不忙排在最后,但往往轮到我时箱子已经空了,只好一个人很委屈地坐在角落里发呆。老师们就开始向我父母反映,说我很内向,不合群,我的父母在亲朋好友面前也自然而然地说起,“这孩子就是害羞”。 儿童对自身的认知大部分来自外界的评判,当我被动地接受了“内向”“害羞”的标签,导致后来的许多年里,我都会理所当然地这样定义自己。 我在读《妈妈,请这样爱我》时,不禁感慨,如果那时也有一位老师能走过来抱抱我,告诉我想哭就哭一会,再启发我自己想办法,或许今天的我会大不相同。 所以当我做了妈妈,我一直都很注意,不让女儿重蹈被“贴标签”的覆辙,避免以大人的惯性思维评论她。真正做起来其实不容易,我们需要接纳孩子的行为,更要接纳真实的自己。 当孩子难过哭泣时,大部分家长的本能反应都是“乖,不哭”,如果孩子仍大哭不止,可能就会被训斥:“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坚强!”“就知道哭,真没用!”你武断地扔给孩子一个“不坚强”,甚至“没用”的标签,却没有引导孩子如何去解决问题,反而让孩子因自己的“没用”而产生自卑。我们总是习惯于制止孩子的行为,忙着“围追堵截”,却忘记探寻事物的本源,就连大禹治水用的也不是“堵”,而是“疏导”。如果你肯耐心等待孩子“再哭一会儿”,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 孩子也和我们一样,有自己的思想、行为、情感、欲望,需要我们给予无分别的尊重、理解、信任和接纳,而不是妄加评判、干涉。 因为我们无法预料,是否会有一些我们未加思考的言论,直戳孩子白纸般的内心,影响他们的人生轨迹。唯有我们的转变,才可以在生命至关重要的幼年时期,走进孩子的心里,帮助孩子幸福、自在地生长。 恭喜你解锁了!1.在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aochanera.com/zcehl/16058.html
- 上一篇文章: 死亡很沉重,但我们必须要谈论它
- 下一篇文章: 独家探ldquo医院r